专业文章

不安抗辩权的行使条件:法定边界与实务操

2025-10-21
分享到


在商业交易与合同履行中,先履行义务一方常面临 履约即担险的困境 —— 若后履行方突然丧失偿付能力或恶意逃避债务,先履行方可能陷入 钱货两空的被动局面。不安抗辩权作为《民法典》确立的重要合同救济制度,为防范此类风险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实践中,不少市场主体因误解行使条件滥用权利遭追责,或因要件缺失错失救济时机。本文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条文及司法实践,全面解析不安抗辩权的行使条件,厘清权利适用的核心边界。

一、制度基石:不安抗辩权的法律内涵与价值定位

不安抗辩权并非任意性违约抗辩事由,而是基于公平原则与风险平衡理念设立的法定权利。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条、第五百二十八条规定,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双务合同中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在有确切证据证明后履行方存在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的情形时,有权中止履行合同义务;若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适当担保,中止履行一方可解除合同并主张违约责任

这一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 合同严守原则的绝对化限制,构建 风险预警 中止止损 终极救济的阶梯式保护机制:既通过中止履行避免先履行方盲目履约导致损失扩大,又通过 通知 担保 恢复履行的程序设计,为后履行方保留补救空间,最终实现 鼓励交易防范风险的法律平衡。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不安抗辩权的认定始终坚持 要件法定、程序合规原则,严防权利滥用破坏合同秩序。

二、核心要件:行使不安抗辩权的五大法定门槛

不安抗辩权的行使必须同时满足实体与程序层面的五项条件,任一要件缺失均可能导致抗辩行为被认定为违约。以下结合法律条文与实务标准逐一解析:

(一)前提要件:基于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对价债务

不安抗辩权的适用以双务合同的存在为基础,且双方债务需具备直接的对价关联性。

1.双务合同属性:合同双方必须互负义务,且义务具有依存关系。例如买卖合同中卖方交付货物与买方支付货款的义务、建设工程合同中承包方施工与发包方付款的义务,均属于典型的双务对价关系。单务合同(如赠与合同)因仅一方负有义务,不存在 先履行后履约不能的风险,故不适用该制度。

2.债务对价性:双方义务需具有经济上的对应性,而非独立无关的义务。例如租赁合同中,出租人提供合格租赁物的义务与承租人支付租金的义务构成对价,但出租人开具发票的附随义务与承租人支付租金的主义务不具备直接对价关系,不能作为行使不安抗辩权的依据。

需特别注意,若主合同因欺诈、违法等情形被认定为无效或可撤销,双务合同的基础不复存在,自然无法行使不安抗辩权,相关纠纷需通过合同无效后的财产返还规则解决。

(二)顺序要件:当事人为法定或约定的先履行方

不安抗辩权专为保护 先履行义务主体而设,权利主体具有严格的身份限制。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条规定,仅合同中明确约定或法律直接规定需先履行义务的一方有权主张,后履行方或同时履行方无此权利。

1.约定履行顺序:这是最常见的情形,如合同明确 卖方先发货,买方收货后 15 日内付款,此时卖方作为先履行方,可在买方履约能力恶化时行使不安抗辩权。

2.法定履行顺序:部分合同的履行顺序由法律直接规定,如借款合同中贷款人先提供借款的义务、运输合同中托运人先支付运费的义务,均属于法定先履行义务。

司法实践中,若合同未明确约定履行顺序且无法定依据,视为 同时履行,当事人应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即 你不履行我也不履行),而非不安抗辩权。例如普通货物买卖合同未约定交货与付款顺序,卖方不能以 怀疑买方无力付款为由拒绝发货,否则构成违约。

(三)实质要件:后履行方存在丧失履约能力的现实风险

这是不安抗辩权行使的核心条件,需同时满足 风险情形法定化风险发生于合同成立后两个子条件。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条,后履行方的风险情形包括四类法定情形,且需达到 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的程度:

1.经营状况严重恶化:需提供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等证据证明后履行方已陷入持续性经营困境,如资产负债率远超行业警戒线、连续两年亏损且无扭转迹象、主要生产设备闲置等。需特别区分 严重恶化暂时困难”—— 短期现金流紧张、偶尔拖欠小额款项等情形,因未危及根本履约能力,不构成此类情形。

2.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表现为后履行方在履行期限临近时,通过大额资金异常划转、股权低价转让给关联方、抽逃注册资本等行为转移责任财产。例如某企业在应支付货款前,将账户资金全部转入法定代表人个人账户,即构成此类情形。但需排除正常商业行为,如偿还到期债务、合法对外投资等。

3.丧失商业信誉:需证明后履行方因多次违约、欺诈等行为丧失市场信任,且该信誉缺失直接影响本合同履行。常见证据包括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因产品质量问题被多次行政处罚、涉及多起同类合同违约诉讼等。例如承租人因拖欠其他出租人租金被起诉并败诉,出租人可据此主张其 丧失商业信誉

4.其他丧失履约能力的情形:这一兜底条款涵盖无法归入前三类的具体情形,如生产型企业核心设备毁损且无修复能力、提供劳务的一方突发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特定物买卖合同中标的物灭失等。例如某演出合同中,约定出演的明星突发脑溢血无法登台,主办方作为先履行付款义务的一方,可行使不安抗辩权中止付款。

同时,风险必须发生于 合同成立之后。若签约时先履行方已明知后履行方无履约能力(如明知对方资不抵债仍签约),法律无必要特别保护,其损失应自行承担;若签约时不知情,可通过合同无效、欺诈撤销等制度救济,而非行使不安抗辩权。

(四)证据要件:先履行方持有确切、关联的证明材料

为防止权利滥用,法律要求先履行方必须提供 确切证据证明风险存在,这是法院审查的核心要点。确切证据需满足真实性、关联性、充分性三大标准,仅凭主观猜测、传闻或间接证据不足以支撑权利主张。

实践中,有效证据主要包括:

财务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银行账户冻结通知书;

司法类:法院判决书、裁定书、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截图、财产查封公告;

行政类: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业主管部门的整改通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公示;

其他类: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的降级报告、核心客户流失的证明材料、关键技术人员集体离职的公告等。

例如,买方仅以 听说卖方资金紧张为由中止付款,因无确切证据,构成违约;但买方提供了卖方的破产受理裁定书,则符合证据要求。

(五)程序要件:履行通知义务且给予合理补救期限

不安抗辩权的行使需遵循法定程序,程序瑕疵将直接导致权利丧失。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二十八条规定,先履行方需履行 通知 等待 解除的三步法定义务:

1.及时通知义务:中止履行前,必须书面通知后履行方,明确说明中止履行的事实依据(即后履行方存在的具体风险情形)及要求提供担保的内容与期限。通知形式建议采用快递函件、公证邮件等可留存凭证的方式,口头通知需有录音或证人证言佐证。未通知直接中止履行的,视为违约。

2.给予合理期限:通知中需明确后履行方提供担保的合理期限,通常为 15-30 天,具体可结合合同履行周期、债务金额等确定。期限内,后履行方提供足额担保(如保证金、不动产抵押、连带责任保证等)的,先履行方需立即恢复履行;若未提供担保且未恢复履约能力,先履行方可解除合同并主张违约责任。

例如,出租人发现承租人经营恶化后,直接锁门收回商铺却未通知,法院认定其未履行通知义务,构成违约;但若出租人先发送书面通知,要求承租人 15 日内提供租金担保,承租人未回应后再收回商铺,则符合程序要求。

三、实务误区:不安抗辩权行使的常见错误与风险

司法实践中,约 35% 的不安抗辩权主张因不符合要件被驳回,常见错误集中在以下三类:

1.混淆权利主体:后履行方主张不安抗辩权,如买方未付款却以 卖方可能不发货为由拒付,此类主张因主体不适格直接被驳回;

2.证据不足或无关:仅提供后履行方涉诉的新闻报道,未举证判决结果对履约能力的影响;或提供的财务报表未经审计,真实性无法核实;

3.程序缺失:未通知对方直接中止履行,或拒绝接受后履行方提供的合理担保,如承租人提供足额保证金却被出租人拒绝。

这些行为不仅无法实现权利救济,还可能因违约需承担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责任,得不偿失。

四、典型案例:行使条件的司法认定标准解析

案例一:证据充分 + 程序合规,抗辩权成立

A 设备公司与 B 制造公司签订买卖合同,约定 “A 公司先交付生产线,B 公司收货后 30 日内付款。交货前,A 公司发现 B 公司因拖欠 12 家供应商货款被起诉,银行账户被冻结,遂收集法院传票、账户冻结裁定书等证据,向 B 公司发送书面通知,要求 15 日内提供付款担保。B 公司未回应,A 公司中止交货。B 公司起诉 A 公司违约,法院审理认为,A 公司作为先履行方,已举证证明 B 公司经营严重恶化且履行通知义务,不安抗辩权成立,驳回 B 公司诉求。

裁判要点经营严重恶化需有司法文书等硬证据支撑;通知义务是程序核心,缺一不可。

案例二:证据不足,抗辩权不成立

C 建材店与 D 装修公司约定 “C 店先供货,D 公司完工后付款。供货前,C 店听说 D 公司 资金紧张,未核实便拒绝供货。D 公司起诉后,C 店仅能提供员工的传闻证言,无其他证据。法院认定 C 店无确切证据证明风险存在,判决其承担违约赔偿责任。

裁判要点听说”“猜测不构成 确切证据,证据需达到高度盖然性标准。

五、行使指引:先履行方的风险防控与操作步骤

(一)签约阶段:预设风险防范条款

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履行顺序、履约能力的认定标准(如 连续 3 个月未支付员工工资视为经营严重恶化)、担保形式(如保证金比例、保证人资质)及通知方式(如指定收件地址与联系人),从源头减少争议。

(二)履约阶段:动态监控与证据留存

1.定期查询后履行方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跟踪其经营动态;

2.发现异常立即收集证据,确保证据真实关联,对关键证据(如财务报表、违约判决)进行公证固定;

3.严格按程序操作:先取证再书面通知等待担保期依法解除合同,每一步留存凭证。

(三)争议阶段:精准主张权利

起诉时需提交合同、证据清单(标注与法定要件的对应关系)、通知凭证等材料,明确主张 行使不安抗辩权而非 违约拒履行,避免因表述不当影响裁判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