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章

把人撞死后逃逸判多久?

2025-07-01
分享到


在车水马龙的现代社会,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而把人撞死后逃逸的行为更是令人发指。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背道德伦理,更是触犯了国家法律,必将受到严厉的制裁。那么,把人撞死后逃逸究竟会被判多久呢? 

一、交通肇事罪的基本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是交通肇事罪的基本量刑标准。例如,小王在驾驶货车过程中,因疲劳驾驶注意力不集中,违反交通规则撞上了正常过马路的行人,导致行人当场死亡。经交警认定,小王负事故全部责任,且其行为不存在逃逸等加重情节,这种情况下,小王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刑罚。但如果在撞死人后逃逸,情况就会发生很大变化。

二、撞死人后逃逸的量刑情形

(一)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量刑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若出现这种情况,将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比如,小李在夜间驾驶轿车时,撞倒了一名骑自行车的人,他下车查看后,因害怕承担责任,不顾伤者死活驾车逃离现场。后经交警调查,小李负事故主要责任,且其行为构成肇事逃逸。由于受害者当场死亡并非因小李逃逸导致,按照法律规定,小李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在此类案件中,逃逸行为不仅加剧了受害者家属的痛苦,也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司法秩序,因此法律对其予以更严厉的惩处。

(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量刑

更为严重的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这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况,对此将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假设小赵在马路上开车撞倒了一位老人,老人受伤倒地,小赵却因害怕担责直接驾车逃离。由于事发地点较为偏僻,过往车辆较少,老人未能及时得到救助,最终因伤势过重死亡。经交警认定,小赵负事故全部责任,且其逃逸行为直接导致老人死亡,那么小赵将面临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严厉判决。这种因逃逸致使受害者失去宝贵生命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极大,法律绝不姑息,必须给予重罚以彰显公平正义。

三、影响量刑的其他因素

(一)事故责任划分

在判定把人撞死后逃逸的量刑时,事故责任划分是一个关键因素。若肇事者被认定为对事故负全部责任或主要责任,那么其面临的刑罚通常会较重。例如,在一场交通事故中,肇事者闯红灯与正常行驶的车辆相撞,导致对方车辆驾驶员死亡后逃逸,这种情况下,肇事者大概率会被认定为负事故全部责任,在量刑时也会依照相应的逃逸量刑标准从重处罚。相反,如果肇事者在事故中仅负次要责任,即便存在逃逸行为,其量刑也会相对较轻,但依然不能免除法律责任。

(二)肇事者的自首、立功等情节

如果肇事者在逃逸后能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根据法律规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自首体现了肇事者对自己行为的悔悟以及愿意接受法律制裁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比如,小张撞死人逃逸后,经过思想斗争,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详细交代了事故发生的全过程,这种自首行为会在量刑时被法院充分考虑,有可能从轻判处刑罚。此外,若肇事者有立功表现,如协助公安机关侦破其他案件等,同样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积极赔偿与取得谅解

肇事者事后积极赔偿受害者家属的经济损失,并取得受害者家属的谅解,这在量刑时也会起到重要作用。虽然民事赔偿不能免除肇事者的刑事责任,但可以作为从轻处罚的情节予以考虑。例如,小刘撞死人逃逸后,其家属积极与受害者家属沟通协商,主动赔偿了死亡赔偿金、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等各项费用,最终取得了受害者家属的谅解。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将这一情况纳入量刑考量范围,适当对小刘从轻处罚。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受害者家属的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因犯罪行为受损的社会关系。

把人撞死后逃逸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其判刑年限根据逃逸是否导致被害人死亡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综合确定。法律的严厉制裁旨在警示广大驾驶者遵守交通法规,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勇于承担责任,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选择逃逸。一旦触犯法律红线,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在面对此类法律问题时,受害者家属若需要进一步的法律援助或咨询,可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